中国最惨985大学,你知道我说的谁吧
分类: 最新资讯
礼仪词典
编辑 : 礼仪知识
发布 : 04-22
阅读 :348
来源: 浪潮工作室 (ID:WelleStudio163)2019年,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作客央视。一上台,主持人向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:“校长,请您出示驾驶证。”主持人说的,不是真的驾照,而是兰大学生自己制作的“骆驼驾驶证”。因为地处大西北,兰大给人的印象总是和黄土、沙漠有关。于是有人就问了:兰州大学上学,是不是要骑骆驼?而幽默的兰大学生和校友们则接下了梗:“我们上学那阵子……骑的是单峰骆驼。现在估计满街都是双峰驼,大排量。”其实,不管是不是真的骑骆驼,兰大能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,也是因为存在感实在不高。在很多人心目中,地处偏远的兰州大学,依然是最陌生的那个985。隐藏在大西北的985,实力其实并不弱如果在网上搜索“兰州大学”四个字,除了学校官网和高考报名指南,出来的结果,都是这几个短语的排列组合:最惨985、名校的焦虑、人才外流、孔雀东南飞……可以说,这几年和兰州大学有关的梗,几乎没有一个是正面的。虽然因为地理位置、经费、人才流失等问题,兰大最近的发展确实不如以往;但这所学校,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糟糕。兰州大学的一处校门 / 图虫创意不论如何,兰州大学依然是西北少有的综合性985大学。学科门类齐全、历史悠久,本身就是兰大的优势。看学科建设,参考指标之一就是博士学位授权点。兰州大学拥有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横跨经济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农学、医学等学科门类。能拥有如此广度的博士学位授权点,至少说明兰大的综合实力仍然在线[1]。兰大的基础学科,大多有悠久的传统。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建校之初,这里就已经拥有文学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医学等多个学系。用当时的校长辛树帜的话来说,兰大的院系设置,是为了“着眼于西北教育的全局”,而不是仅仅建立一个专科学校[2]。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室 / 兰州大学七十多年过去了,到了今天,纵使兰州大学已经经历多年的人才外流,也依然保住了19名两院院士。科研平台的数量和质量上,兰大也并不弱。目前,兰大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、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。这些关键科研平台的数量虽然落后于东部985高校,但在缺钱缺人的条件下,兰大并没有拖西部高校的后腿[2]。学科门类齐全并不是兰大唯一的优势。在一些特色学科上,兰大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。兰大最好的专业之一,是草学。你可能没听说过草学,但一定听说过“土地荒漠化”问题。兰州大学聚焦的方向之一,正是北方草地退化,以及草地恢复的机制问题。目前,兰州大学的草学排名全国第一,拥有全国唯一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,也有全国草学仅有的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[3]。兰大的地理学,也是传统强系。位于西北的兰大,对当地最重要的贡献之一,就是系统性的沙尘暴研究。通过对比过去2000年沙尘暴记录、粉尘源区人口数量以及夏季风雨量,兰大的研究者揭示了千年来亚洲沙尘暴的变化规律,这对沙尘暴治理有重要意义[4]。而正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让兰州大学在敦煌学领域颇有建树。这里拥有中国第一个历史文献学(敦煌学)的博士点,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敦煌学博士点[5]。兰大的敦煌学还拥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,这样的基地在全国有151个,而西北地区只有4个。2018年9月29日,甘肃敦煌,莫高窟。兰州大学在敦煌学上颇有建树 / 图虫创意但如果你觉得这个学校的优势专业,总和“土”有关,那就错了。兰州大学不但有扎根黄土地的地理、草业科学,还有探究宇宙和物质原理的物理学和核科学。兰州大学是中国空间引力波探索计划的参与者之一。引力波不仅是玄之又玄的物理理论,更对精密测量、航天技术、导航与制导、飞行器与轨道设计意义重大[6]。兰州大学的核科学家还完成了一项距月面高度的精确测量技术。它最终运用到了嫦娥4号上,成为了探测器月背软着陆的关键技术之一[7]。“要建设西北,必须发展兰大”既能上天、又能入地,兰州大学的研究实力,来自于上世纪40年代。自然灾害、缺钱少粮、民族问题,西北从来都不是一个适合办大学的地方。直到抗日战争爆发,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接连失守。西北、西南腹地,反而发挥了大后方的优势。曾经的穷乡僻壤,变成了保存民族实力的阵营。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就曾提出:“西北之地,国防经济两端,俱有其重要性,而欲为此两端之建设,则教育工作实据首要[1]。”后来,顾颉刚就受邀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国立兰州大学,任讲席教授兼历史系主任。国立兰州大学校门 / 兰州大学新闻网而请他来的,是校长辛树帜。提到兰大校史,最不能绕开的人就是辛树帜。1946年,国民政府组建国立兰州大学,将甘肃的几所地方院校合并为国立大学,以建设西北教育的中枢。当时,甘肃省的政府官员对兰大的带动作用寄予厚望:“要建设西北必须发展兰大,同时发展兰大才能加速地建设西北[1]。”辛树帜,则是这座西北学术中心的第一任校长。走马上任不久,辛校长遭遇了最大的难题——西北既无物质基础,也无地利可言,学术人才凭什么来?辛树帜只能动用自己在学界的关系去挖人。请来的教授,能长期任教最好;若无法长期,就争取短期的讲席机会。就这样,除了顾颉刚之外,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、语言学家水天同、地理学家王德基、物理学家聂崇礼等等,都被这位辛校长千辛万苦地请来了[8]。国立兰州大学时期,辛树帜校长(左)与顾颉刚教授 / 兰州大学新闻网正是国立兰州大学时期的努力,让这座学校从一个地方性院校,直接成为了西北最重要的学府之一。建国后,兰大在五十年代院系调整中,被认定成为了全国14所综合性大学的一员。被认定为综合性大学,意味着很多应用学系会被划走——兰大的医学院、化工系、水利系,以及对学习苏联经验至关重要的俄语系,都被划到了其他学校,或者成为独立院校。这样的改革方式,让兰大原本就实力有限的工学更加薄弱。但与此同时,正是因为被认定为综合性大学,兰大基础研究的各个科系才得以最大程度地保存下来。据《兰州大学校史》统计,院系调整前后,兰州大学一共只调出了5名教授。比起被另一所被“大卸八块”的国立大学——西北大学,兰大显然是幸运的那一个[1]。这也为兰大后来在80年代后亮眼的成绩,奠定了基础。80年代的兰州大学化学系,拥有中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。人才济济的兰大化学系,后来更是成就了“一门八院士”的景象,风光一时无两。截至2019年11月22日,兰州大学化学学科已经培养了八位院士,图为兰大化学系80级在听课 / 兰州大学1992年、1993年,兰大被SCI收录的论文,连续两年在全国高校中居第三位[1]。1995年,美国《科学》杂志评选出了中国最好的13所大学,兰大排名第6。这样的排名,几乎是兰大历史上最好的成绩[1]。兰州大学,不该就这样没落就在兰大沐浴在无限荣光中的时候,一场危机也悄然找上了门。80年代,中国优先开发沿海地区的政策,让中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。与此同时,高等教育的天平,也开始逐渐向东倾斜。东部高校良好的待遇和科研条件,吸引着终日与黄土塬为伴的兰大教师们。据统计,仅1983至1985年, 兰大便有111名教师“孔雀东南飞 ”, 其中60%具有中高级职称[9]。80年代至21世纪初,兰大经历过至少两次教师数量锐减的现象。1983-1985年,兰大的教师数量从1169人减至984人。1991-1994年,从1321人降至1102人[9]。面对教师被不断挖走的现象,兰州大学前校长李发伸就曾无奈地说:“每每国务院学位办要评博士点了,好多学校就来兰大招人。北大清华他们挖不走人,像兰大这样的学校就成了首选对象[10]。”缺钱,则是兰大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。2019年,兰州大学的年度预算45.37亿元、增幅19.49%,但生均部门预算13.79万元,排在全国高校第41位[11]。晨光中的兰州。地处西北,资源的短缺是兰州大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/ 图虫创意“从我们学校的预算来说,以亿为单位,有的学校减掉前面的百位数,剩下的经费预算都比我们多,” 兰大校长严纯华曾坦言兰大在经费方面的劣势[11]。缺人、缺钱,再加上地处偏远……某种程度上说,兰州大学今天的困境,就和当年辛树帜肇建国立兰州大学时的遭遇是一样的。也正和当年辛树帜所做的一样,今天的兰大并没有放弃留住人才的机会。2010年,兰大成立了萃英学院,汇集校内外的院士、国家级教学名师、长江学者、“杰青基金”获得者等专家,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术资源,力图留住最好的苗子[12]。兰州大学还运用双聘院士模式,让院士留在原有单位的同时,来到兰大主持科研工作。2018年至今,兰州大学的两院院士数量已经从12人增至19人[13]。甘肃省和兰州市政府,也各自拿出每年4000万和2000万的真金白银,用于兰州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[11]。兰州大学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/ 兰州大学虽然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,这些只是微小的数字。但就像兰大校长严纯华所说的,穷并不是落后的理由[11]。草地荒漠化、沙尘暴、青藏高原、贫困问题、敦煌……条件有限,兰大就利用自己的优势,做一些看似冷门,却有可能造福千秋万代的研究。而这正是这所西北985存在的意义。因为有一些事情,兰大不做,就没有人会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