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 礼仪词典网 , 一个专业的礼仪知识学习网站!

加入收藏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资讯 > 最新资讯

最新资讯

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亟需管理创新

分类: 最新资讯 礼仪词典 编辑 : 礼仪知识 发布 : 02-21

阅读 :295

全文长 4800 字,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,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心主题,也成为当下热点话题之一。这个话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,包括被视为上层建筑的教育更需要高质量发展。那么,作为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的中小学教育教学,如何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呢?笔者以为,我们应该通过管理创新,去迎接挑战,去化解危机,去寻找契机。学校管理创新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,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寻找创新的生长点。一是教师培训要创新。教师培训是个老话题,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。那么,教师培训为什么要创新?因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“第一资源”。一所学校,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,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学的高质量;也即我们只有重视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,学校才能高质量发展,而培训是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。问题是当下的教师培训仍存在很多问题。比如,不少地方培训机构组织的教师集中培训,虽然所请专家多是大咖,但他们往往偏重于理论灌输,缺乏鲜活的实践案例的支持,让教师感到培训内容犹如海市蜃楼,虚无缥缈;换句话说,他们所讲的与教师的现状不匹配,也即教师需要的没有给予,教师感到困惑的没有解疑释惑;至于不少名师所上的示范课,普通教师往往学不来。比如不少校本培训基本上都是组织者的“自说自话”,要么就是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布置一些教学事务,而教师仍是“沉默的大多数”,培训似乎都与他们无关;他们即使参加了评课活动,说的都是一些每次评课都可用的空话虚话套话,压根没有新意,压根没有说到点子上;即便如此,他们也腻烦了。又比如线上培训,虽然屏幕正在播放各种视频,但不少教师都不在现场;再有就是培训存在着零打碎敲、重复培训、任务至上、为学分而培训和培训“同质化”等问题。至于培训以后,教师究竟得到了什么?究竟改变了多少?究竟应用了没有?稀有人去深究了。基于以上考量,笔者认为,培训创新关键是要触及教师的灵魂,也即先要唤醒他们的培训良知,既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危机和挑战,又要促使他们主动学习、主动思考,真正做到学以致用。作为地方培训机构,我们要遴选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两栖型专家参与培训,从源头上保证培训质量。作为主讲教师,我们先要通过听课、找教师谈话以及翻阅他们的培训档案等,摸清底子,提早“备课”,为精准培训做好铺垫。同时,我们要把培训的“独唱”变成“大合唱”,把“田秧式培训”变成“圆桌会议”,并加强和参训教师的互动交流,把自己视为平等的首席,把话筒递给他们,倒逼他们思考和提问,倒逼他们把想法和困惑说出来、写出来,或走进课堂去察看他们是否在改课。当然,我们还要宽容他们犯错。因为错误原本就是培训的重要资源,也是教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元素;即使他们所思所想所说所写是错的,即使他们把课上砸了,我们都要宽容、包容和鼓励,因为他们只有在不断的犯错中才能减少错误,只有在不断的犯错中才能改变认知,只有在不断的犯错中才能深刻反省,只有在不断的犯错中才能提高思辨能力,只有在不断的犯错中才能增强实践的本领。作为学校,我们要注重提高校本培训质量。如果校本培训依旧停留在读读报、听听课、评评课的层面,容易造成培训的单一性和程式化,容易引起教师的厌倦,容易出现“萝卜烩萝卜,结果还是萝卜”的低层次、低效能现象,这样就浪费了教师的时间、精力乃至生命。为了改变现状,一方面,我们既要和相关的专家、名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经常邀请他们“问诊把脉”,又要鼓励教师共同参与校本培训年度计划的制定,充分吸纳他们的意见建议,促使校本培训更接地气,更能达成共识。实际上,“高手在民间”,也就是教师中不乏存在一些具有一技之长或有“绝活”的教师,只不过我们没有为他们提供“亮相”机会,没有让他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罢了。据此,我们要借力打力,充分利用校本培训这个平台,把他们最擅长的一面展现出来,以此调动他们的培训积极性,比如让读书好的介绍读书方法,让写作好的畅谈写作经验,让带班有方的叙述班级管理的良策,让上课好的多开课,让有兴趣爱好的多展示自己的特长,让能说会道的多讲讲教育教学故事……另一方面 ,我们要引导教师自己培训自己,自己改变自己,自己成长自己。因为“脚合不合适鞋知道”,因为自己的短板是什么,教师自己最清楚,因为从专家和同伴那里得到的毕竟有限,如果教师能养成自主培训的习惯,各取所需,适时弥补短板,或自由自在地汲取“营养”,这样他们就会做更好的自己,就会更强大,就有可能成为好教师。自主培训的最大优势是自由度很大。比如,我想用上网来了解教育教学的资讯,想用读书来扩大视野,想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,想用听课从同事那里获得启示,想与他人切磋交流来提升思辨力等,完全可以由自己做主,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赢得培训的自信和尊严,这才是教师最需要和最管用的培训。再一方面 ,我们要加强培训的双向考核。也就是我们既要发动教师通过问卷调查、民主评议和投票等来检验培训质量,包括所请专家的满意度,在此基础上决定他们的去留问题,又要通过书面考试、面试以及其他考核,帮助教师不断端正培训态度,不断提高培训的思想认识,不断增强培训的获得感。有了考核措施,教师对培训不用心的相关问题就可以有效解决。比如,线上培训结束后,我们要及时组织测评,如果教师没有认真收看,到时候必然“卡壳”,这时他们就会很尴尬,就不好意思让线上培训“空转”了。包括其他培训,我们也要及时点评和总结,而且要赏罚分明,对做得好的要表扬奖励,对差的要批评教育,限其整改。同时,我们还要把培训实绩与教师的年度考核、评先选优、职称评审、岗位聘用、发放绩效工资等挂起钩来,以此改变“培训与否一个样,培训多少一个样,培训好坏一个样”的陋习。二是教育教学要创新。也即我们要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,从“育分”走向育人。实际上,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,教学成绩是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,但不少教师却把学科成绩片面理解为教学质量的全部,仍迷恋于过度应试的恶性竞争,甭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重视,而且依旧运用题海战术,抢课拖堂,一天到晚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不停刷题等来换取所谓的教学高质量,这样既伤害了学生,也作贱了自己。相反,如果我们能“活在课堂里”,把功夫下在备课上,把心思放在课堂上,“把课堂还给学生”,把教转化为学,把“读、思、问、议、做”等纳入课堂教学,把学生的潜能全部开发出来;那么,他们的思维能力、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就能随之而提高,这样推进课改、深化“双减”、提高教学质量就不再是难题,让他们快乐学习、健康成长就能落地见效。当然,随着课改和“双减”要求的不断提高,随着学科跨界和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快,如果我们依旧固步自封、“单打独斗”,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,就难以获得教育教学高质量;这就需要我们敞开胸怀,既要拥抱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,又要加强合作,包括跨学科合作;换句话说,我们要建构专业发展共同体、教研训共同体和生命发展共同体,并通过资源共享,达到教书和育人的“双赢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教学高质量不能只盯在尖子生身上,只盯在应试和学生的升学上,而是要重视素质教育,重视面向全体学生,重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,重视他们的主动发展、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,既要让他们对学习和未来充满信心,又要满足他们的个体需求。尤其对初高中毕业生来说,我们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,要尊重他们的选择,要宽容和鼓励他们就读适合自己的学校,并且过细地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,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地学习,才有学习的安全感,才能最大化挖掘自己的潜能,才能真正“读好书”,这才是我们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初心和使命。同时,我们要育人为本。因为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,因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。当然,育人的“功夫在诗外”;为此,我们要蹲下身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,要经常关注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问题,要尽力满足他们合适的需求,还要挤时间和他们一起读书,一起打球,一起远足,一起玩耍等,既和他们亲密无间、无话不说,又乐做他们的良师益友,每当他们仿徨在人生的“十字路口”时,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当好“路标”,自告奋勇当好人生导师。三是课题研究要创新。随着教育教学不确定因素的增加,随着家长的难处和学生的难教,各种问题接踵而至,而研究就是发现和破解问题的不二选择。可是当下不少教师对研究仍存在着曲解和误解,认为做研究那是专业人员的事情,认为做研究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,要进行专门的训练,认为自己压根不是研究的料。实际上,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研究,我们要追求教育教学高质量就需要研究,我们的工作就是研究,研究就是对现有工作的改进和升级,研究就在我们的身边,比如我们要备好每一节课,要上好每一堂课,要布置好每一次的作业,包括我们要设计好每一次班队活动方案,要和学生谈话等,都要用研究的思想和思路去解决问题。如此看来,我们要在工作中研究,要在研究中工作,要用研究去提高工作效率,用研究提升工作质量,用工作去支撑研究,用工作的成效去彰显研究的成果。换句话说,我们要多一些行动研究,要为改变自己和改变教育教学而研究,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,为了完成任务而研究,为了私利而研究,这是我们做研究需要守住的底线。当然,做研究是一项复杂、艰苦和枯燥的工作,需要消耗我们的时间、精力和体力;因此,我们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,要多一些研究的耐心、韧性和定力,多一些研究的亲和力,把研究的要求降得低一点,把研究的形式淡化一些,把研究的视角聚焦在具体的问题上,把大家都发动起来,尤其要鼓励大家从不用立项、不必中期检查和不必上交结题报告的小课题研究起步,让课题研究真正走进“寻常百姓家”。为了促使课题研究变成教师的工作常态,校长先要带头研究,并鼓励教师去做自己能做且能做好的研究,同时引导他们把学科研究和育人融为一体;只有这样,他们的研究才能从恐惧转为淡定,从被动转为主动,从生疏转为熟练,从粗糙转为精致,从制度转为文化,才能以研究的舟楫,走向好教育的彼岸。四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要创新。当下不少中小学校还是升学至上,尤其是不少初高中,还是以学科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,比如在职称评审、评先选优、岗位聘用、发放绩效工资,包括提拔重用等,那些会抓考分的教师不但优先于其他教师,而且在校长心里,他们就是学校的“主心骨”,导致抢课拖堂、霸占音体美劳等课程的课时以及午休时间、“大课间活动”和课外活动等时间用来上课之风盛行,导致课改和“双减”困难重重,导致教学秩序被破坏。更为严重的问题是,不少教师只围着尖子生打转,而对普通学生却视而不见,形同陌路;如果有学生听课和做作业不认真,或者在课堂上有出格行为等,这些原本应该由科任教师自己去处理或教育的事情,现在都推给了班主任,他们反而当起了“甩手掌柜”,这些都说明他们既缺乏应有的师德素养,又缺少教书育人的责任心,更徒增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。作为科任教师,如果我们经常推卸责任,我们和学生的关系就会淡化,他们对我们就会失去信任;如果他们对我们不信任,那么,他们就不可能喜欢我们所教的学科,也不可能热爱学习;到最后,必定是“两败俱伤”。毫无疑问,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失败的。所以,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该加快改革。其实,考核评价就是教师的工作导向,也即评价怎么样,教师就会怎么做。关键是评价的顶层设计不能以偏概全,只看重学生的考分,或者仍以考分替代或遮蔽其他工作,而是要全面评估他们的德、能、勤、绩,尤其要加大育人的考核权重,促使他们一手抓教书,一手抓育人,真正做到教书育人“两不误”。同时,学校还要物色学生和家长代表参与考核,并组织好辅导事宜,既确保评价的科学性,又增加他们的话语权;只有这样,教师才能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,才能压实立德树人的责任,才能学做真正的人师,才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。(作者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)校长派投稿邮箱:xzpxzzk@163.com作者丨周建国编辑丨智库君我们在一起,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!
最新资讯 02-21

下一篇:白居易和元稹的“旷世之恋”——我和你,有着最深的情谊 下一篇 【方向键 ( → )下一篇】

上一篇:在全美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,我上了一门中国人最少的课 上一篇 【方向键 ( ← )上一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