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年
分类: 习俗礼仪
礼仪词典
编辑 : 礼仪知识
发布 : 08-22
阅读 :1274
拜年。拜年是春节“ 一元复始”的一项重要活动,但在拜年之前,家长还要凌晨起床,依照《皇书》的吉时“出天行( 方)”、“ 开财门”。“ 出天行”是男主人穿戴新衣、新帽、新鞋,开门外出,依《皇书》的喜神方位设香案,礼拜迎神,女主人不参加。然后放鞭炮,开“ 财”门。接着,全家人起床,北方吃饺子(“更岁交子”之意),南方吃汤圆( 团圆顺利)。同时,南北方均吃长面( 长寿之意)。然后,拜年开始。
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,是人们辞旧迎新、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。古时“ 拜年”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,叩头施礼,问候生活安好等。遇同辈亲友,也要施礼道贺。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。初一早晨,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,祝福长辈健康长寿,万事如意。长辈受拜以后,要将事先准备好的“压岁钱”分给晚辈。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后,人们外出相遇亲朋时,也要笑容满面的恭贺新年,互道“ 恭喜发财”、“ 四季如意”、“ 新年快乐”等吉祥的话语。明代陆容在《菽园杂记》卷五中说:“ 京师元旦日,上自朝官,下至庶人,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,谓之‘拜年’。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。朝官往来,则多泛爱不专⋯⋯”清人顾铁卿在《清嘉录》中描写:“男女依次拜家长毕,主者率卑幼,出谒邻族戚友,或只遣子弟代贺,谓之‘ 拜年’。至有终岁不相接者,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⋯⋯”正月初二开始到初五,民间是“ 走人户”大拜年之时,拜年时带上礼品,逐家拜贺。倘或坊邻亲朋太多,难以登门遍访,就遣人带名片去拜年,称为“ 飞帖”,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,上写“ 接福”两字,即为存放“飞帖”之用。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。清人《燕台月令》形容北京年节:“ 是月也,片子飞,空车走。”成为时尚。大户人家特设“ 门簿”,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,门簿的首页多虚拟“ 亲到者”四人:一曰寿百龄老太爷,住百岁坊巷;一曰富有余老爷,住元宝街;一曰贵无极大人,住大学士牌楼;一曰福照临老爷,住五福楼,以图吉利讨好彩。明朝画家、诗人文征明在《贺年》诗中描述:“不求见面惟通谒,名纸朝来满敝庐;我亦随人投数纸,世憎嫌简不嫌虚”。这里所言的“名纸”和“ 名谒”就是“ 飞帖”,也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。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,既方便又实用,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。大约从清朝时候起,拜年又添“ 团拜”的形式,清人艺兰主在《侧帽余谭》中说:“ 京师于岁首,例行团拜,以联年谊,以敦乡
情”,“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,饮食宴会,作竟日欢。”这段期间,还要“ 上坟”,一般是在家长带领下到祖坟墓地去祭奠先人,意为给祖宗“拜年”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。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,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、电话拜年和用电脑在网上发贺卡或电子邮件拜年,以及在手机上发短信拜年等。